首页

女王调教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28 06:09:58 作者:美国费城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 已致2死9伤 浏览量:31874

  中新社多伦多10月2日电 题:为何只有中国才能产生中医药?

  ——专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说中西医结合对未来医学发展而言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中医药这一独特的体系会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国医大师张伯礼日前赴加拿大多伦多出席世界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期间,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视频:【东西问】国医大师张伯礼:为何只有中国才能产生中医药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内容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医药目前在全球发展的概况。

  张伯礼:现在全球已经有196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医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和中医药的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约20个国家正准备立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现在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例如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发展较快,在非洲相对稍微滞后。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可让世界人民共享健康,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3年8月27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国医大师张伯礼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席世界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并作演讲。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您对中医药在加拿大及北美发展有何感悟?中医药要在全世界推广,目前存在的最大优势和阻碍是什么?

  张伯礼:我对中医在海外的发展感触很深。早年出国打拼的中医人把中医药带到了加拿大、带到了美洲。当时很多当地人不理解。由于文化阻隔,也没有相关立法,所以中医药发展很困难。但他们靠中医药的疗效,通过艰苦奋斗的打拼,开拓出一片天地。

  我在2013年赴美国休斯敦参加一个中医学术会议后有所感悟,赋诗一首:离家廿载鬓染霜,医客双眼尽沧桑。峥嵘岁月创业艰,劣境逼出医术强。岐黄济世道无疆,遥向神州论短长。疾风劲草浪淘沙,炼就纯真比辉煌。

  在生存的压力下,海外中医人练就了纯真、过硬的中医药技术。几十年来,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民众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在日益提高,中医药对大众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最大优势是疗效,特别是中医药的复方治疗,以及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中医药多靶干预的手段对慢病、老年病、复杂疾病都有很好疗效。包括对新冠疫情、尤其长新冠,效果都非常明显。但发展的障碍在于文化间的阻隔,交流不够,同时也有立法规范的问题,以及来自利益集团的阻力等。

2023年5月20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市中心庆典广场举行第四届中华文化节。中医师为当地民众诊疗。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关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传承的核心是什么?要在什么方面做好创新?

  张伯礼:中医药最应该传承的是其理念。比如,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的整体观念。中医对每一个病人的辨证论治不仅重视疾病,还重视患病的人。

  同时,中医药有几千年的经验,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处方和适宜技术,这也都应传承。

香港学医大学生在浙江武义“回元堂”中医馆体验传统方式按处方配中药材。张建成 摄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将时代的科技赋予古老的中医药。比如,用当今的大数据等新的IT技术,为中医药赋能,让中医药能进入新的时代,达到现代科技水平。这是中医药需要创新的主要内容。

  中新社记者:您一向致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但中西医实际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西医之间如何找到结合点?您对中西医结合有多大信心?

  张伯礼:中医、西医各自有优势,两者可以优势互补,但是不能互相取代。其对象都是人,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人的健康或疾病。所以它们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希望在面对疾病时,中医与西医发挥各自长处,能实现优势互补则更好。

  比如,面对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我们一定要强调中西医结合。因为病情发展很快,而中药往往起效慢。所以我主张,呼吸机也好,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也好,必须要上,这是用于保命的。但有些病人出现高烧不退、神志不清、痰粘咳不出、肺的渗透不吸收等症状,西医可能对此比较棘手,但中药有效果。对这样的患者,西医可保住命,中医可改善症状。所以,真正治好患者时,没必要再区分西医和中医的功效各贡献了百分之几。

在位于银川的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院研究院中药房内,工作人员煎制新冠肺炎中药汤剂。于晶 摄

  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治疗糖尿病,西医降糖,中医治疗并发症。西药降血压效果非常好,但对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伤害,缺乏合适的西药,中药却有功效。这都是结合点。

  我对中西医结合非常有信心,这是大势所趋。中医的理念与西医的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医学的一种重要模式。要充分发挥中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可更好地服务全球健康事业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中新社记者:放眼世界,为何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下才能产生中医药这样建立于自然基础上的医疗体系?

  张伯礼:中医之所以产生在中国,确实有其背景。世界五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不中断。所以我们现在拿出2000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古医书,我就能读,就能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就能用。武威汉简也是2000多年前的,拿出来我就知道这里面的药方是什么。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医方专著,记载了五十二类疾病和二百八十多个治疗药方,用药二百四十三种,而且已有了辩证施治的思想萌芽,反映当时的临床经验医学已发展到一定水平。视觉中国 供图

  中华文明一直不断延续,同时并不保守,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为我所用。所以它是一直在进步的,不是停滞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创新性、时代性,使它一直在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非主要依靠实验科学,而主要是靠观察。古人不断观察、不断试错,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有人出现头疼脑热、不舒服,通过采集野果、树皮、草根解决了问题。或是出现腰酸肩疼后,有人可能通过烤火慢慢发现了灸法;可能通过蹭树等物体得到改善,以后演化出了按摩。用石头尖按压止疼,这可能就是针灸的起源。人们在实践中慢慢不断积累、丰富、升华,发现穴位、经络,后来有了不同的刺法,直至现在的针灸。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非常有智慧,且善于总结经验。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出的明仿宋针灸铜人。刘淮宇 摄

  因此,中华文明能一直发展至今,且自成体系。

  西药迄今只有两种药的历史超过百年,即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中医的六味地黄丸则已有900年历史,金匮肾气丸已出现2000年了还在被人们使用。为什么?因为它们源于自然,是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21世纪是复方的世纪,对待复杂性的疾病,中药讲求的调理,以及复方的多靶效应的治疗正是方向。

六味地黄丸。刘君凤 摄

  中医药的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中医药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即基础理论和哲学思想是相对恒定的。其“理法方药”则在不断地变化,这也是推动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完)

  受访者简介:

张伯礼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余瑞冬 摄

  张伯礼,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2020年8月获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编辑:田博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两部门:进一步加强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示管理

“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组织领导干部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汇聚改革合力。”燕继荣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坚定信心、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方能推动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完)

(新春走基层)访江苏盐都华泽书社:扎根乡村31年 让书香萦绕田野

目前,安徽省符合条件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共25家,分别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铜陵市第四人民医院(铜陵市妇幼保健院)、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太和县人民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六安市中医院、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阜阳市妇产医院)、安庆市立医院、安庆一一六医院、宿州市立医院、合肥京东方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蚌埠市中心医院)、淮北市妇幼保健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长(国际论道)

衢州4月18日电 (钱晨菲 董易鑫)2024年4月18日是杜立特行动大救援82周年纪念日。当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门前广场,血与火铸造的友谊——杜立特行动衢州大救援主题展览开展暨重要史料捐赠仪式举行。

纪录片《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再塑巨匠形象弘扬教育家精神

指南》调研了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数千名受访者。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趋缓的大势之下,雇主对薪酬变化的预期趋向于保守,越来越多的受访企业表示“涨薪幅度不超过6%”。相较于2023年,希望“薪酬涨幅超过6%”的受访雇主数量有所减少;同样的,“薪酬保持不变”或者“降薪”的雇主数量也有所下降。

解放·终局营救

本年度冰期输水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调度安全平稳。与此前制定的供水计划相比,向北京多供水0.6亿立方米,向天津多供水0.1亿立方米,向河北多供水1.8亿立方米,向河南多供水0.9亿立方米,冰期输水能力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